寫評論,要有評論風格
作者:沈宏勝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說實話,如今看網上發的評論,真的不想看??吹綄懙臉祟}就躲過去了,不反對寫有弘揚正能量的網評,但都是一類的,有多少吸引讀者的?就標題而言,類似口號的不少;其內容像寫總結的三段論。每一段都有定語表述。文章看完了,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像這樣的評論如何抓住讀者。讀者不愿意看,寫這樣的時評意義在哪里呢?
記得毛澤東主席曾經寫過“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新聞評論,整篇文字220字,氣勢恢宏,簡短有力,把中國人民解放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得淋漓盡致。反觀之,現在的網評似乎文字越多越好。試問一下,如今已是網絡時代,誰還有時間在網上把一篇洋洋灑灑的萬言文章從頭至尾看一遍?有哲人說過,文章可長可短。寫時評同樣如此,需要長時則長,且要有自己的風格。正如河北省作協副主席劉江濱所言,寫散文要寫出獨特的生命體驗。一篇散文如果沒有“嚼勁”,那么這樣的散文索然無味。讀到魯迅先生的文章,不看標題,不看署名,就知道是魯迅寫的,原因在于魯迅寫出了自己的風格。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作者老舍寫的文章同樣如此。他們或在用詞方面講究,或者行文方式別具一格。評論寫出個性、獨特性,評論才可耐讀,給讀者以思考,給讀者以啟迪。為了寫評論而寫評論,真的如同“書到用時方恨少”。評論寫成了千篇一律,評論的力度是不是大打了折扣?
也許有人認為,魯迅那個時代寫文章的人少,傳播的渠道狹窄,讀者只能看到這樣的文章,讀多了,才知道是其文章。如今寫文章的人可謂“人山人海”,誰能從中讀出哪一篇文章有其個性呢?問題就在于此,我們注重評論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那么在“人山人海里”同樣能找到“金子”,一篇讓人過目不忘的評論。記得,有網友郭遠鵬,曾經寫了一評論“你媽喊你回家”,至今可能還記憶猶新,再則,此前有過110字的新聞消息獲得了新聞獎。
好在傳統的紙質媒體,還保留著評論那種風格。倘若傳統媒體不保留這樣的評論風格,那么網絡的評論之后的路該向何處去?
凡本網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站,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聯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魏克勤:脫下“孔乙己長衫”,做腳踏實地的青
黑救護車“半路加價”,各方不能“坐視不管”
郭喜林:心想事成中的潛臺詞
6萬斤大白菜一天被偷光,鄉村治理短板當補
機構改革人員精簡不涉及縣鄉兩級,別有深意
游德福:保育員“薅”走寶寶金手鐲被判刑的警
丁家發:“短斤少兩”缺的是良心
曹燦輝:讓家庭成為“廉潔互助”的幸福港灣
許衛兵:別讓“清退令”成為超齡農民工謀生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