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土河村歷史素描
作者:郭喜林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東土河原名東土蛾,位于晉城市西南45公里,南部與陽城縣及河南省濟源市交界,自古為晉豫門戶。明朝以前的晉城縣基層行政區劃已無可考,明清兩朝均實行里甲制度?!而P臺縣志》和《鳳臺縣續志》對鄉里名稱均有詳盡記載,較為詳細記載有清代以來的里甲制度,清乾隆時,全縣劃分4鄉、20都,171里(后改為150里)。鄉轄都,都轄里,城內設10坊,關邊設9廂(里、坊、廂同級),4鄉中立南鄉,下轄26里,347莊,土河里下轄31莊,治所東土河莊。新中國成立后分別為土河人民公社,土河鄉治所,撤鄉并鎮是山河鎮東土河工作站所在地。
東土河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古建筑隨處可見。更有趣的是,東土河村乃是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太極拳陳氏始祖陳卜先生的故里。溫縣陳家溝傳人先后尋祖東土河,并在東土河村建立了“太極小鎮”的文化扶貧項目,讓東土河村與河南溫縣陳家溝的歷史淵源有了新的傳承渠道。
東土河村像一艘乘風破浪的大船,村東頭是東西走向的船頭高昂著驕傲的頭顱,村西頭就是風雨飄搖中的船尾。歷史的滄桑和這艘大船的龍骨就是村中間東西走向的石板街路,在主干道的兩旁聳立著古老院落的房墻。在這些四合院的房墻中,既有青磚墻,又有石頭墻和土坯墻。房的墻體就是房子主人的身份,家庭富足的人家肯定都是冬暖夏涼的磚墻,墻體用長條青石蓋起來的房子,房子的主人在村子里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只有住在土坯房子里的人們,才是村子里度日如年的貧窮家庭。
但是,大家都能和諧相處。村子里以王姓、陳姓、郭姓為主,之外還有張姓、趙姓、李姓、程姓、耿姓等姓氏融為一體,讓村子擁有了600多年的歷史。在凹凸不平歲月包漿石板路兩旁的四合院里,流下了祖先們勤勞致富的足跡和訴說不盡的歷史故事。
在人口外遷的歷史中,東土河村除了陳氏家族陳卜先生遷往河南溫縣陳家溝落戶之外,還有郭氏家族成員遷往河南沁陽市管轄的魚臺村落戶,并養育了子孫后代。他們前往外地之后,憑著自己的勤勞與智慧不僅在當地站穩了腳跟,而且把根扎的很深,成績斐然,讓世人刮目相看。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東土河村男女老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抗日,并為駐扎在村里的八路軍做軍鞋,縫補軍衣,拆洗被褥,救治傷員。而且,成立了黨的組織;而且,有文化的青壯年積極報名參加了八路軍。在與日本鬼子頑強斗爭的抗日戰場上,趙大群和郭大狗英勇善戰,不怕流血犧牲,并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趙大群犧牲后,他的弟弟趙二群為了繼承哥哥的革命遺志,也報名參加了八路軍。新中國成立后,趙二群在黨和人民軍隊的培養下被上級任命為新鄉軍分區后勤部部長。
在抗日戰爭時期,東土河村的黨支部書記是郭明堂,黨員有:郭書明、郭啟明、郭四明、郭居義、郭錦堂、郭仁旺、郭小堂、郭富榮、王保房、王安民、陳啟玉、陳富元、陳文明、陳鳳祥、趙大文、陳富祥、王啟樓等,黨員人數共計19人。
1942年開始,是抗日戰爭敵我雙方的相持階段,我八路軍缺少軍事物資補給,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拒不調撥軍需物資,八路軍的小軍工廠又無法滿足抗戰需要。日本侵略者由于擴大了侵略戰爭規模,在亞洲各國的侵略戰線拉得太長,后勤補給也有短缺現象,再加上兵員短缺,日本鬼子想迅速侵占整個晉東南地區的陰謀是無法實現的。但是,日本鬼子仍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所以,日本鬼子在東土河村的一次掃蕩中燒了村西頭墳谷洞院郭紅羅奶奶住的東屋和郭仁宿他家的堂屋。另一座被燒的房子是遼院的堂屋。
最為狠毒的是,日本鬼子竟然把郭紅羅的奶奶活活燒死在屋里。因此,日本鬼子的這次掃蕩激起了全村人的極大憤恨,男女老少的抗日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男青年踴躍報名參加八路軍,年輕婦女和老年婦女都在為八路軍做衣服,做擁軍鞋。而且,大家舍不得吃的糧食拿出來送給了八路軍。只要八路軍和日本鬼子打仗,村里的男女老少就去幫助搶救傷員,抬擔架,在槍林彈雨中十分勇敢。而且,開墾的許多山坡梯田就是為了支援八路軍抗戰的。
為了躲避日本鬼子掃蕩,村里人逃反過程中扶老攜幼,相互照顧。而且,有不少人逃到了黃龍洞里。這個洞洞口不大,但里面分上下兩層,空間還是比較大的。另外,在馬地坡等地方的梯田地埌上都修建了逃難洞。離村比較近的地方,是讓耄耋老人和體弱多病者躲藏的地方,年輕人不能去。由此可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東土河村有著悠久的歷史。
為了打擊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東土河村民兵隊長郭臺恭(小名郭玉柱)和郭培信(小名郭小麥)等6個民兵,在東土河村東邊水渠坡口(即現在的陳氏祠堂東邊)設下埋伏,對來村掃蕩的日本鬼子予以嚴厲打擊。當民兵們得知日本鬼子要來村里掃蕩時,他們就早早埋好了石雷,并在山坡樹林里埋伏等待日軍的到來。當荷槍實彈的日本軍官和隨從人員進入石雷伏擊圈之后,負責石雷拉線的民兵猛拽埋在土里的麻繩,石雷轟的幾聲巨響,就炸死炸傷了日本軍官和隨從士兵,并繳獲了日軍軍官和幾匹軍馬,并得到了八路軍386旅的軍事支援,在關帝廟徹底挫敗了日軍的侵襲和掃蕩。而且,受到了太岳軍區的通報表揚。
除此之外,在抗日戰爭中,東土河村的百姓曾經用食物毒死過日本鬼子。這說明,全民皆兵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尤其是那些犧牲的烈士,他們的英勇抗戰精神值得我們子孫后代學習,值得我們子孫后代驕傲與自豪。如果沒有抗戰烈士和家屬的無私奉獻精神,就不會有子孫后代的幸福生活?,F在,我們的日子比蜜還甜。因此,我們必須對子孫后代進行廣泛的愛國、愛黨教育,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黨的英明正確領導,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我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堅持全民抗戰的正確路線。
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支援臨汾解放,村里民兵組建了救護傷員的擔架隊,為臨汾解放做出了積極貢獻。
抗戰時期參加八路軍和革命的老前輩,分別在太原、云南、福建、河南等地被黨和政府委以重任,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些離休老干部當中,有些是享受地廳級待遇的領導干部。他們的一生不為名不為利,只是為了始終不渝地堅定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們把黨的信仰和理想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這些,都是東土河村子孫后代值得驕傲與自豪的光輝歷史。而且,一定要把革命前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繼承發揚光大。
新中國成立后,東土河村作為土河公社所在地,在各項工作中永遠走在前頭,并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在農業學大寨中,東土河村在土河公社黨委的領導下,苦干實干加巧干,并積極參與了土河公社磷肥廠、煉鐵廠和拖拉機廠的建設,并受到了原晉東南地區社對企業局的表彰。而且,土河公社黨委書記程園林同志應邀參加了山西省農業學大寨的經驗交流會。
改革開放以來,東土河村貫徹執行了土地包產到戶承包責任制,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由于深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影響,村民普遍重視子孫后代的教育,目前東土河村參加高考的學生越來越多,知識改變命運已經成為普遍共識,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比比皆是。東土河人村在外工作的人既有大學教授,又有作家和詩人。而且,還有在外省省直機關工作的國家公務員。由此可見,東土河村的子孫后代都是好樣的,他們踏著革命先輩的足跡,敢于和勇于頑強拼搏的精神,是東土河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凡本網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站,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聯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郭喜林:人生要有昨夜星辰
丁家發:工程質量終身負責絕非空話
袁文良:愛地球不應止于“一小時”
郭喜林:感悟父愛情懷
游德福:打工妹問鼎世界冠軍,奮斗成就人生
“老人推倒摩托車案”車主勝訴的標本意義
袁文良:對亂刻亂畫陋習必須施以重拳
周志宏:政務服務好與差 群眾說了算
大學男生夜闖女生宿舍被開除呼喚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