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鏑:調研不是“要材料”
作者:王鳴鏑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近日,偶聽一名基層辦公室主任調侃:“今來任務本來就重,來調研的還特別多,問問題的多,解決問題的少,要材料的多,給建議的少,讓人身心俱疲”。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更是我黨的“傳家寶”。然而,仍有部分黨員干部在調研時滿足于聽匯報、看“盆景”、要材料,不僅浪費了基層干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污染了奮斗精神,帶偏了實干作風,給基層添堵增負,其危害不容小覷。
正所謂:“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事實上,向基層要材料,不僅要不來“真問題”,更會帶來“壞導向”。有些干部認為“自己的肚皮痛自己最清楚”,向基層要材料,就是讓基層自己梳理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最為恰當。然而,部分基層干部怕暴露問題,怕被追責,選擇報喜不報憂、對待問題避重就輕,用“形式主義”應付“形式主義”,其材料中的“水份”可想而知,違背了調研的初衷。
形式主義害死人。調研層層“要材料”的歪風背后,有運動式調研的任務驅使,更有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的魅影,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的作風病“現(xiàn)了形”,是一封公開的“舉報信”,直戳監(jiān)管缺失錐心的痛。
治頑疾還需下猛藥。根治層層“要材料”等形式主義調研,貴在抓住關鍵少數(shù),領導干部既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更要練就火眼金睛,既要樹立鮮明的問題導向,更要瞄準解決問題的目的,樹立起真抓實干的風向標,亮劍形式主義調研,讓形式主義的“戲精”沒有舞臺,只有“嚴懲”,才能才能讓調研少些"花架子",多些"金點子"。
調研就要“實打實”,是不按常規(guī)套路‘出牌’,深入基層一線蹲點掌握“原生態(tài)”的民情;是不走尋常‘路線’,走村串戶深入群眾,以小見大、由點帶面“解剖麻雀”;是不打招呼直奔基層,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同喝“一瓷茶水”,在與群眾交談中直面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凝聚共識,找到新的出路。而唯有以調研實效解決好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xù)、安全感更有保障,才是調研的真諦所在。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wǎng)站,由本網(wǎng)站提供作者聯(lián)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nèi)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nèi)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聯(lián)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wǎng)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zhàn)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fā)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王雪婷:黨員干部要做到慎獨、慎微、慎初
嚴把“入口關”,落實從業(yè)禁止制度保護好孩子
郭喜林:不要刻意尋找生命中的貴人
周志宏:遏制婚俗陋習 倡導文明新風
游德福:鄉(xiāng)村人才獲評“副教授”彰顯才智利好
寶馬MINI展臺沖突不斷,軟骨病豈能總有后遺癥
許華凌:為鄉(xiāng)村振興插上教育騰飛的“翅膀”
曹燦輝:“大胃王”直播,別靠浪費創(chuàng)造“流量
郭喜林:童話大王商標維權失敗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