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急救知識培訓”善莫大焉
作者:周志宏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4月21日下午,閔行區舉行“關愛生命·‘救’在身邊”——2023年“新虹杯”應急救護技能競賽,來自全區各街鎮(園區)的30支隊伍共90名選手參加決賽,展示了閔行區總工會“萬名職工急救知識培訓”實事項目的成果。(上觀新聞4月21日)
現實中,時不時有人在公共場所,在旅行或出差途中突發疾病,此時此刻,假如能有懂得急救知識的人及時上前施救,無疑是一件幸運的事。值得慶幸的是,這“幸運的事”有突發疾病者碰到了,而且也轉危為安了。但是,由于缺少AED等急救設備和懂得急救知識的人,因而不是每一個突發疾病者都那么“幸運”。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近年來,為了向職工普及救護知識,提高職工現場自救、互救能力,爭取救命“黃金時間”,新虹街道總工會、紅十字會每年都會開展應急救護培訓,培訓人次累計已達2000多人次。街道計劃利用5年時間,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核心區350多幢樓宇中實現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救命神器全覆蓋,為生命保駕護航。目前,新虹街道已在轄區內商務樓宇等場所布點80余臺AED。為了提高AED的知曉率,加強重點區域急救員培育,街道還組建了一支社會急救志愿服務隊,不斷完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社會急救體系”建設。
據報道,應急救護技能競賽,是閔行區總工會“強信心、聚合力、促發展”勞動和技能競賽的品牌賽事,是推進職工職業健康促進行動,提高職工急救知識、強化現場應急救護技能訓練、規范操作流程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激勵廣大醫務人員、工會干部和企業職工進一步提升應急救護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共同營造“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社會氛圍。
“急救知識培訓”善莫大焉。讓更多的人學習和掌握急救知識,危急時刻,讓更多突發疾病的人得到及時搶救、穩定病情且轉危為安,是天大的好事,是美德的弘揚、是仁愛的傳承。此番閔行區舉行“關愛生命·‘救’在身邊”——2023年“新虹杯”應急救護技能競賽展示的區總工會“萬名職工急救知識培訓”實事項目成果,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給人諸多啟示,這次競賽根據不同對象,設立了“醫務職工組”和“企業職工組”兩個組別,醫務職工組設立心肺復蘇+AED、高處墜落骨折傷病員急救競賽項目;企業職工組則設立心肺復蘇+AED、創傷救護競賽項目。為了這次競賽的公平、公正,主辦方邀請了來自市、區兩級應急救護的專家擔任競賽裁判。決賽現場,參賽選手們通力協作、沉著冷靜應對,展示了應急救護的規范操作流程。經過激烈角逐,產生了一系列優秀團體,積蓄了一批急救力量,值得各地學習推廣。
凡本網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站,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聯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周志宏:捕獸夾接連“咬人” 法治亟須“出手
郭喜林:“四個通辦”精髓是人民公安為人民
郭喜林:要像修復文物那樣修復人生
游德福:讓凡人善舉像陽光照亮齊魯大地
許衛兵:成都環城綠道拆綠還耕,監管為何無力
王雪婷:黨員干部要做到慎獨、慎微、慎初
嚴把“入口關”,落實從業禁止制度保護好孩子
郭喜林:不要刻意尋找生命中的貴人
周志宏:遏制婚俗陋習 倡導文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