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4qsqs"><noscript id="4qsqs"></noscript></bdo> <td id="4qsqs"></td>
    <bdo id="4qsqs"><center id="4qsqs"></center></bdo> <xmp id="4qsqs"><noscript id="4qsqs"></noscript>
  • <bdo id="4qsqs"><center id="4qsqs"></center></bdo>
  • ?

    返回首頁 傾聽民意 為民發聲 開化民智

    我要投稿
    您的位置:首頁 > 文體娛樂 > 列表

    袁文良:莫讓“網絡問診”成為“問診陷阱”

    2023-04-20 20:20:56 www.oc3-line.com 來源:時評界 有0人發表了看法
    [導讀]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工作繁忙,時間緊張,越來越多的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以及自認為患有“疑難雜癥”的患者開始在網上自行查病因,通過“網絡問診”尋求醫治良方。于是,不少知名醫...

      作者:袁文良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近年來,在互聯網上進行線上醫療咨詢為很多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風險。近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就審結了多起醫生起訴某健康咨詢服務平臺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法院認定,某健康咨詢服務平臺冒用醫生名義在線提供健康咨詢,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姓名權,判決平臺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央視新聞客戶端4月20日)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工作繁忙,時間緊張,越來越多的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以及自認為患有“疑難雜癥”的患者開始在網上自行查病因,通過“網絡問診”尋求醫治良方。于是,不少知名醫院的知名專家紛紛在網絡上推出在線免費咨詢、便民門診、遠程會診等服務,這無疑為人們帶來了便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看中了這塊“蛋糕”,冒充知名醫院的知名專家在網上開健康咨詢服務,并利用消費者渴望治愈疾病的心理,結合精心設計的話術吹噓自己的醫術和藥效,借機向患者銷售假藥,使“網絡問診”變成了“問診陷阱”。

      對此,國家已經出臺了《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對“網絡問診”的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多個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這無疑有利于“網絡問診”的規范發展和“問診陷阱”的排除。不過,要徹底排除“問診陷阱”,還有賴于醫療衛生及互聯網運營商等相關的職能部門真正從確?;颊呱眢w健康和醫療服務安全的高度強化自身職責,攜手共治,讓“網絡問診”在陽光下規范運營。

      一是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嚴格相關的行政許可制度,建立完善本地區“網絡問診”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的電子注冊系統,并對從業人員的從業資質進行認真核驗,且在平臺顯著位置發布其照片、從業經歷及組要成果,以方便百姓網上查詢選擇。

      二是相關的網絡服務平臺要針對互聯網完全可以實現全程留痕的特點,對擬開設“網絡問診”的醫療機構或醫生專家,嚴格按有關規定審核審查其相應的資質條件,不僅要核查其許可證照、從醫資質,也要核查其信用記錄,將那些資質存疑、信用記錄不佳的醫生拒之于“網絡問診”大門之外。

      三是網絡監管及衛生健康等機構要和網絡服務平臺加強信息溝通,建立完善患者在線的知情同意、監管者后臺的審核提醒等管理機制,實現對“網絡問診”的全程動態監管,對監管中發現忽悠“問診”、售賣假藥等違法行為,不僅要果斷地封停其網絡帳號,而且要提交公檢法部門對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總之,只要真正實現了“網絡問診”的全程留痕、可追溯查詢,就能夠保障“網絡問診”依法依規進行,從而也就可以避免“網絡問診”成為“問診陷阱”現象的發生。

    更多

    熱門關鍵詞:互聯網 問診 陷阱 袁文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站,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聯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