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兵:不妨將企業“禁燒秸稈”補貼轉給農民
作者:許衛兵 稿源:時評界 編輯:洪小兵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為了有效開展禁燒秸稈工作,防治大氣污染,國家和地方政論給實施秸稈還田、秸稈綜合利用的企業等市場主體予以資金補貼??墒?,禁燒秸稈的成效有限,有的農民仍然偷偷焚燒秸稈。(4月25日新鄉土)
參與“禁燒秸稈”主要有兩個,一是企業,如秸稈焚燒發電廠、飼料廠等,將秸稈作為可利用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國家、地方對其給予資金補貼,持鼓勵態度。二是農民,相關部門對農民采取“堵”的措施,禁止農民在田地里焚燒秸稈,一旦發現,就予以處罰。
可是,企業綜合利用秸稈的效果不大。據報道,有的縣每年產出7萬噸的稻草,綜合利用只有1萬噸,仍然有大量秸稈留置在田間地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有的企業經營不劃算。據統計,一噸秸稈從田間到工廠大概需要的費用是一噸380元,這包括人力、車費等。而政府補貼一般為190元。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的企業要掏一部分錢,盈利不足甚至虧損,企業失去了收購秸稈的動力。
企業拿著補貼,在禁燒秸稈方面發揮的作用并不大,農民沒有補貼,卻要清除田里的秸稈,這不公平,也不利于秸稈禁燒工作。如果將補貼企業的錢給農民,讓農民完成企業的秸稈處理工作,那么禁燒秸稈工作可能會取得更大成效。
農民參與禁燒秸稈,可以就近處置秸稈,節省運費。農民通過人挑肩扛等人力方式,將秸稈運到附近村莊的住所集中堆放,用于日后焚燒,這不需要太多運輸成本。與之相比,企業綜合利用秸稈,需要車輛來運輸,這成本要高許多。
同時,農民在家燒秸稈,每次燒的數量不多,可以燒好幾個月,焚燒點還分散,這對空氣污染并不大。在過去,農戶們都將秸稈收集在家中當柴火燒,并沒有污染空氣。對比之下,在田間地頭集中、大規模地焚燒秸稈,造成的大氣污染要大許多。
此外,農民利用秸稈代替燃氣或者煤炭燒飯菜,不需要什么開支,可以節省一筆生活開支。
最后,緩解農民對相關部門的抵觸情緒。禁燒秸稈改變了農民以往種田的傳統方式,增強農民種田負擔,容易引發其的反感與抵抗,有的農民情愿冒著被處罰的風險,在露天焚燒秸桿。但是,相關部門給了補貼之后,農民從中看到相關部門的態度與誠意,對禁燒秸稈工作也多一分理解與支持,相對而言,會緩解之前的抵觸情緒。
總之,既然企業拿著錢,卻不能較好地“助力”禁燒秸桿,不如將這筆補貼直接發給農民,讓他們想法設法,解決秸稈焚燒污染環境問題。畢竟群眾的力量和智慧是無窮的。
凡本網注明“來源:時評界”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作者和時評界共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時評界”。紙媒使用稿子,須告知本網站,由本網站提供作者聯系方式,由紙媒支付稿酬。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XX(非時評界)”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在兩周內同本網聯系,聯系方式:電話:15275837293 E-mail:spj@shipingjie.net QQ:1969838368
時評界暫未實行稿件付費制。所有投稿的作者,本網均視為充分理解并接受此項聲明。
·高連奎:一戰國際秩序大博弈 (2014-03-19)
·前三十年看王石柳傳志 后三十年看李河君李書福 (2014-01-07)
·高連奎:亞當斯密對中國的批判不靠譜 (2013-12-23)
·“不能讓金錢主導一切”——桑德爾旋風的中國意義 (2013-12-14)
·自發秩序,還是社會契約? (2013-12-03)
郭喜林:雨中游泳是愜意的精神享受
民宿集體漲價毀約?面對利字誠信不能缺斤短兩
曹燦輝:“少兒婦科”門診值得期待
童其君:年輕人不妨學做瓦工
王鳴鏑:“安全好用”才是數字人民幣的普及秘
周志宏:聊城市公安局一堂法治課 一場及時雨
郭喜林:中國橋梁建設技術不僅是世界先進水平
袁文良:讓“輕傷”者走下“火線”
郭喜林:舍不得扔的一條褲子